工匠精神之助力“老乡鸡”飞入南京

工匠精神之助力“老乡鸡”飞入南京

昨日南京阴雨绵绵,但南京雨花台区龙淮路润福尚超市一楼却是狮舞龙腾,一派红火景象,安徽快餐领先品牌“老乡”正在这里举办第413家店开业仪式。这也是老乡鸡在南京的第三家店。在此之前,老乡鸡南京禄口机场店、汇景西路店已相继开业。

品牌创立13年,每年养殖1000万只土鸡,超过400家直营连锁餐厅,累计服务消费者3.5亿人次……这一串串耀眼的数字,折射出老乡鸡快速发展的历程。是什么让老乡鸡发展得如此迅猛?在忙碌的间隙,老乡鸡公司董事长束从轩接受了新华网的专访,娓娓道来他34年只“养”这一只肥西老母鸡的经历。


束从轩(右)接受新华网专访。

1982年,从部队复员的束从轩回到了老家安徽肥西县。这里的老母鸡远近闻名。“当时我在农村,没有太多资本,养鸡的投资可大可小,几百块钱就可起步,因此就开始养土鸡。”束从轩说,后来他成了当地有名养鸡专业户。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大规模引进速成的白羽鸡,这种白羽鸡40天就能长成,价格低,一下子挤占了传统的土鸡市场。

当同行们一窝蜂地转向白羽鸡的时候,束从轩却坚持只养土鸡。土鸡的饲养周期是180天,口感、营养价值明显高于速生鸡。他相信,土鸡终会有翻身的一天。市场印证了束从轩的判断。2000年以后,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归到土鸡消费。

多年的专注和用心,束从轩练就了一项特殊的本领,他竟然能听懂“鸡语”。“蒙住我的眼睛从鸡舍走一遍,我可以知道这个鸡大概有多大,怎么听出来的呢?大鸡与小鸡走路的声音肯定是不一样的。这个鸡是冷了还是热了,是渴了还是饿了,是有病还是健康,叫声又不一样。作为一个动物,鸡一样会表达一些感情。比如说,母鸡下蛋,会感觉到高兴,它会拼命地叫,要炫耀。”束从轩说,其实做到这个不难,只要你观察时间长了,用心去研究,自然而然就听懂了。

束从轩曾说过:“一个人一生围着地球乱转,到老没有一件事情围绕你转;一生只围绕一件事情转,到老地球都围绕你转”。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信念,才使得束从轩一只鸡“养”了34年。

2003年,肥西老母鸡快餐店成功开进合肥。从2004年,束从轩开始调整养殖结构,并从实践中摸索出“两段式”养殖办法。农户饲养是第一段,公司饲养是第二段,具体地说,公司向农户提供鸡苗、饲料、药品、培养、技术服务,农户自建一定规模的鸡舍,饲养120天,公司回收成鸡后,再饲养60天,进行药残、疾病检查和育肥。

为了确保公司和农户的正常交易及利益联结,束从轩又倡导组织了合作社,协调公司、农户、政府关系,办理对饲养户进行信用评级等事项,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的养殖模式。目前,老乡鸡的饲养规模是年产土鸡1000万只。

快餐业的竞争,其实比养殖业更为惨烈。2009年,束从轩建造了一个现代化的食品加工中心,从流程上控制食品安全问题,从技术上解决了中式快餐口味不稳定的难题。标准化管理加快了快餐企业的发展。

2013年,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听说安徽有一个企业,在安徽省内开连锁店的速度比肯德基加麦当劳还要快,这个消息让他很吃惊。当他品尝过之后才发现,老乡鸡果然名不虚传,干净、卫生、快速、美味,无一不是它迅速扩张的理由。

“老乡鸡以土鸡为主打产品,实行的是全产业链模式:养殖基地——中央厨房——冷链物流——餐厅烹制全程运营,保证菜品新鲜好吃;与李锦记、中粮、金龙鱼等一线品牌战略合作,保证每一口干净放心。肥西老母鸡汤是老乡鸡的招牌菜品,由180天纯正土鸡与农夫山泉精心烹制。”老乡鸡董事长束从轩说,老乡鸡所用的原料都是最好的,就是要与一般快餐店拉开距离。

34年专注于一件事情,并精心雕琢,精益求精,把养鸡及其延伸产业做到了极致。这正是人们当下说得最多的“工匠精神”。


龙淮路店开业仪式。

昨天的开业仪式上,老乡鸡执行董事束小龙说:“餐饮企业的原材料供应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首要环节,老乡鸡始终把食品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入驻南京后,老乡鸡统一设置开放式透明厨房,保证每一步操作尽收眼底,让顾客吃的更放心。”

南京餐饮商会会长沈加华昨天说:“第一次走进老乡鸡,感觉果然名不虚传。我很看好老乡鸡在南京的发展前景,这不仅有利于淮扬菜和徽菜的交流融合,对于推动南京快餐行业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江苏餐饮行业协会秘书长于学荣表示,南京与安徽地缘相近、文化相通、情感相亲、习俗相似。同时,安徽人勤劳质朴,吃苦耐劳,以诚待人,这些因素使得安徽人在南京做餐饮容易成功,像世纪缘、绿杨春、胖鱼头等规模很大,都是安徽人开办的企业。

于学荣认为,随着大众化餐饮时代的到来,团餐、快餐业得到了大力发展,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餐饮消费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大众化餐饮、品质化餐饮、绿色餐饮等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层出不穷的消费体验推动了餐饮业的创新,且品牌影响力已经突破了地域的局限,他相信老乡鸡落户南京,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和推广。

Share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