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口县庙坝镇兴起山地鸡养殖热

4月25日,记者来到重庆城口县庙坝镇关内村,绵绵春雨打湿了进村公路。1934年,红军曾在这里围剿地主武装,建立革命根据地。近年来,在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的帮扶下,关内村通过山地鸡产业闯出了一条脱贫路。
  红军革命地曾是落后山区
  今年39岁的彭付刚是村里的贫困户。小时候,他住在山上一个叫老鹰岩的地方。老鹰岩四周崇山环抱,地势险要,因远看像一只老鹰盘旋山间而得名。
  儿时,彭付刚的爷爷时常向他讲述红军剿匪的故事。1934年,土匪盘踞老鹰洞,红军入村剿匪,全靠彭付刚的爷爷带路。红军将土匪围困于山中,村民们自发地为红军输送粮食、衣物;双方相持两个月,直到土匪弹尽粮绝被迫投降。为纪念红军的胜利,解放后,城口人民在关内村建立了老鹰洞战斗遗址纪念碑。
  老鹰岩不通公路,从山上走到山下要1个多小时。过去,彭付刚全家住着简陋的土房,家中养了4头猪。由于交通不便,一头300多斤的肥猪只能卖到1000多元。村里条件不好,为了全家生计,无奈之下,彭付刚选择了外出打工。

图:彭付刚正在查看鸡苗
  村民返乡养殖山地鸡
  不过,彭付刚外出没几年,村里便迎来了转机。
  近年来,城口县启动高山扶贫搬迁,彭付刚的家从山上搬到了山下。新房子共有300多个平方,政府补贴了1.1万元,他自己仅花费了3万余元。而与此同时,随着城万快速通道正式通车,关内村恰好位于快速通道沿线。过去崇山阻隔的小山村如今成了重庆到城口的必经之路,村里到城口县城仅20公里。
  2015年,彭付刚听说庙坝镇打算利用关内村的区位优势发展山地鸡产业。常年在外打工的他萌发了返乡创业的念头。
  这一年,彭付刚回到家中,投资4万余元修建了一座占地80平方米的鸡圈。随后,他又投入1000多元,从当地农户家中收购了2000余枚土鸡蛋孵化山地鸡鸡苗
  记者看到,在彭付刚的孵化室里,摆放着两张水床。水床分为两层,下层的水箱内装满了温度恒定为37℃的温水,上层铺着电热毯和棉被,棉被下整齐地放着500余枚鸡蛋。彭付刚掀开棉被,十几只小鸡已破壳而出,发出“啾啾”的叫声。
  彭付刚告诉记者,鸡苗的孵化时间一般在29天左右,孵苗期间每天要翻动鸡蛋七至八次,且保持水床温度恒定。这段时间,他每天都睡在孵化室里,每隔3、4个小时便要查看下鸡苗,一晚上要醒两三次。
  山地鸡兴旺一条街
  彭付刚的努力没有白费。
  去年,他一共繁育出2100只鸡苗;除了自己养殖山地鸡外,他还将鸡苗卖给农户,带动村里的贫困户发展山地鸡。“上个月,我在彭付刚家购买了212只鸡苗,每只鸡苗的售价为15元,但对于贫困户他还优惠了2元。”贫困户左天全告诉记者。毫无养鸡经验的他,在彭付刚的指导下学会了控制温度、饲料管理等技术。今年八月,小鸡将全部出栏。
  如今,在关内村,彭付刚共带动了31户农户养殖山地鸡,其中27户都是贫困户。
  山地鸡产业发展起来了,销售又该如何解决呢?
  在关内村,记者看到,靠近城万沿线的房屋已被改建成巴渝民居风格,可以说是山地鸡兴旺了一条街。自去年起,庙坝镇已开始着手打造山地鸡一条街,目前,关内村共有11家山地鸡餐馆。
  山地鸡一条街只是关内村旅游规划第一步。据悉,下一步,镇里将依托老鹰洞战斗遗址在关内村打造红色革命旅游区,修通从快速通道至老鹰洞全长3公里的硬化公路,并在村里打造万亩桃花园,让关内村成为重庆到城口沿途第一景。游人来到这里,除了赏桃花、观遗址外,还能品尝农家柴火鸡,从而带动山地鸡的销售。

分享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