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Posts
广东惠州惠阳区:机器收番薯一小时挖两亩
晚稻收割接近尾声时,又迎来了番薯成熟时节。随着农业科技不断发展,如今惠州市市番薯采收也开始迈入机械化阶段。10月9日上午在惠阳区平潭镇阳光村,当地农户正用机器挖番薯。 番薯地头停放着两台机器,尾部有一排钢镰的是杀秧机,另一台后边挂着一把大铲,叫挖薯机。作业时,机耕手先启动杀秧机,用飞速旋转的钢镰把番薯藤打碎。然后换挖薯机把土铲起来传送到塞网上,靠震动让泥土散碎漏下,番薯则分离出来抛送到后面。 番薯长在地下被泥土覆盖包裹,以前都是靠人力用锄头一锄一锄地刨出来,腰弯背驼手起泡。而机器采收完全改变了那种慢工细活的样子,挖薯机一开过,一个个番薯就从泥土中变戏法似地跳出来了,速度非常快。 “我这套机子,一小时可挖完两亩地左右。如靠人收的话,至少要4个人工。”两垄采收完毕,机耕手陈伟文停下来,自豪地向记者表扬起他这两个得力助手。 让陈伟文更为得意的是,机收番薯不光速度快,效果也非常好。拿锄头挖的话,用力大小入土深浅把握不好,常常有挖烂的,损耗大。而机器挖出来的,既能甩干净附着的泥土,同时又不会弄破表皮。 陈伟文是阳光村村民,也是当地的番薯种植大户,今年他种了30多亩。收完晚稻紧接着要挖番薯,以前靠人挖时,真是累得够呛。“今年有了挖薯机,我就一点都不着急不发愁了。”他说。 陈伟文的这份轻松,得益于村里农机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陈伟纯介绍说,番薯是阳光村的主要农作物之一,这两年人工越来越难请,他们就开始探索机械化耕种。从北方引进挖薯机,起初发现不太合用,就对机器进行了改造,现在从种到收,已完全实现机械化了。 陈伟纯说,过段时间,全市性的机收番薯示范会也将在阳光村举行。他希望番薯机耕这种高效省力的方式能更好地得到推广应用。
广东西部养猪养鸡企业,为什么能成为“创业板第一股”
自动化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图为温氏集团种鸡场工人在捡种鸡蛋。 (CFP/图) 深居广东西部一个小县城里的养猪养鸡企业,为什么能成为创业板乃至整个深市市值最大的“巨无霸”?创始人早年留下的“企业性格”、全员持股制度以及对技术进步的重视,成就了它的财富神话。但现在,它遭遇了新的问题,包括环保红线、土地瓶颈等。 “没什么变化呀?要说感觉,就是又被你们打扰了。” 2015年11月10日下午,48岁的黄植强一边为南方周末记者倒茶,一边操着“粤式普通话”开玩笑。 就在一周前,他的“合作伙伴”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温氏股份”)通过换股吸收合并方式登陆创业板,上市当天流动市值超过2000亿元,一举成为创业板乃至整个深市市值规模最大的“龙头企业”。 一时间,温氏财富神话引起议论纷纷,许多人质疑为资本泡沫。 不过,外界并不熟悉的温氏股份,在行业里却早有声名:2005-2014年10年间,温氏年复合增长率20%,利润增速21.47%,成为国内最大的畜牧企业。2014年公司营业收入380亿元,净利润26亿多元,销售肉鸡近7亿只,占全国销售总额近1/10,肉猪销售1200多万头,生产量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猪肉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 抛开估值等资本市场因素,一家深居广东西部一个叫新兴的小县城里的养鸡养猪企业,为什么能成为这样一个“巨无霸”? 全员持股的背后 相比起温氏上市引发的市场喧嚣,老黄更关心自己猪栏里的现实:他身后的电视屏幕里没有播电视节目,而是分格显示着不同的监控画面——十余个监控摄像头扫视着他的六十余亩猪舍和鱼塘。全自动的投料和刮粪清扫、温湿度调节养殖系统,让他在房间里“轻松养猪”。 早在1998年便开始以“公司+农户”形式与温氏合作养猪的黄植强,养殖规模从17年前的数十头增长到今年的1800头,并在2012年成为温氏集团的首家“物联网自动化养殖示范户”。 自此之后,黄植强最主要的工作反而成了“接待参观”: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参观者们,好奇地打量着“物联网猪舍”内的每一个细节,反反复复地问着相似的问题——养了十几年猪的老黄现在觉得“这活儿比养猪还累”。 1990年代,黄植强是新兴县城里为数不多的西饼店“面包师傅”,但他的小店没有顶过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而倒闭,思前想后之下,他最终包了60亩土地养猪养鱼,并成为温氏的农户。 此时,温氏已经养了十几年鸡,在当地越来越有名气。 已故的温氏创始人温北英,1932年出生于新兴县一个书香世家,早年的坎坷经历和自身佛儒综杂的学理思想,使其在青年时期便形成了兼具儒家社会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大同主义”价值观。1983年,身为新兴县食品公司干部的温北英停薪留职,联合七户八人集资8000元创办的簕竹鸡场,也因此带上某种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所发起的“乡村建设运动”式的理想色彩。 在当地人的讲述中,温北英在1986年为了帮助经营砖窑生意失败的村民何凤林改行养鸡,针对其缺乏经验和技术的状况,提出“养户记账领鸡苗和物料,公司统一收购代销”的办法,其后成为温氏发展壮大的里程碑,“公司+农户”的商业模式就此延续下去。 在这个模式中,不能不提的一项重要制度,便是全员持股。 这也是温氏“同创(业)共富(裕)”的企业经营理念与“文化基因”的早期标志:1990年温氏养鸡产业初具规模后,推行“全员持股”制度,发展了几千名股东——这一与华为近乎同时推出的全员持股机制一直延续至今,早期入股的员工如今大多身家千万甚至上亿。 据温氏股份上市报告显示,在公司上市前夕,现任董事长温鹏程所持股份不足5%,11名温氏家族成员所持股份比例仅为16.74%——由于员工股东人数超过了“公司发起股东不得超过200人”的法规限制,温氏集团在等待近十年之后,才依照新政策以首家“非上市公众公司”的身份通过上市审批。 承载着创始人理想的员工持股机制不仅增强了企业凝聚力,更在此后遭遇行业性巨灾时成为共度难关的精神纽带。 上世纪90年代新兴养鸡业曾经历过一段“年年倍增”的高速发展阶段,并在1990年代中期形成了号称“三温一古”的四大养殖场格局。温氏仅为其中之一,与其他三家规模相当。 1997年全国性禽流感爆发,养鸡行业陷入“灭顶之灾”:肉鸡销量暴跌的同时,价格从每斤五六元暴跌至一两元。几乎同时爆发的亚洲金融风暴,引发信贷紧缩,更加剧了企业的现金流压力。 “三温一古”中的另外三家就此分别退出。而温氏凭着其全员持股机制下的“同舟共济”,与前期稳健经营所建立的风险基金,不但继续履约收鸡,而且还保证农户能有盈利。 “当时公司基本上是收一只亏一只,但农民还有赚,只是赚多赚少而已。”一位1990年代初便关注温氏的当地县畜牧部门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发挥了关键作用,“农民都是眼看口传的,看见跟温氏合作能赚钱,自然就去了”。 经此一役,温氏于1998年反而扩张,正式跨入养猪行业。包括这位负责人的亲戚和黄植强在内的诸多养殖户们,都是冲着“跟温氏能赚钱”的口碑,跨入了他们此前从未接触过的生猪养殖领域。 此后,公司与农户的合作模式,也不断在变化:先是“义务帮忙”,帮周边农户代买鸡苗饲料,顺便帮他们收购肉鸡销售;随着公司自身的种苗场和饲料厂陆续建立,“代买代销”模式便渐渐变成了产业链分工——温氏负责投资大、技术性强和市场风险较高的育苗、饲料、防疫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农户们则渐渐集中到养殖环节,最终形成了市场研究机构们所观察到的“养殖服务企业”模式。 一位温氏员工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了现在的模式:农户建好场地之后,就去温氏领猪苗和饲料、疫苗等,“记好账,不用给钱,光给每头一两百块左右的押金。”每一户温氏都会派技术员跟踪,一个技术员大概管三五十户,养到5个月200多斤左右,“技术员就告诉他明天或者后天这个猪要怎么出栏,就带买猪的人直接去他那里”。 这一被研究机构总结的“轻资产、高回报”的“公司+农户”模式,在过去二十多年中被无数同行学习和模仿,但总是被形容为“看得见、学不会”。 在温氏工作了十余年的温氏股份董事会秘书梅锦方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在他看来这些研究者们都忽略了一个关键背景,“其实温氏的商业模式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在二十多年发展过程中自然生长起来的。从先董事长到现任管理层都非常注意各方劳动者的利益平衡。” 在梅锦方看来,“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下,农户还是属于弱势群体,“你不去考虑他的利益,他也不会跟你长期合作下去”。 “生意人每一单生意都要赚钱,但企业家会认为,今年亏了明年我还能赚回来,重要的是大家一起把事业做大。”梅锦方表示,这种思维方式已经不是“商业计算”,而是近乎某种“企业性格”。 “温氏的一个核心竞争力就是技术进步”,前述畜牧部门负责人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1992年他们曾请来华南农业大学两位教授为新兴县养殖企业讲课,最后两位教授一直跟温氏合作到退休。 当时,温北英就以10%的技术股权形式邀请华南农业大学与公司全面技术合作,后来渐渐发展到“产学研一体化”基地模式。 南方周末记者在“中国知网”网络数据库中的检索显示,以华南农业大学为发表单位的温氏集团论文便达六百多篇,涉及疫病防治、养殖技术到经营管理乃至三农政策等诸多领域。现任公司副董事长的温志芬亦兼任华南农大客座教授,并发表了多篇专业论文。 这在养殖企业中并不多见。不仅帮助温氏在养殖技术上进步,而且在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发展视野上也与传统的“乡镇企业”有了明显不同:早在1990年代初温氏便在华南农大的技术支持下,开始了自建局域网式的“信息化管理”尝试;到了2005年,经营规模已经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温氏,在企业管理软件巨头金蝶配合下,建立起“量身订制”的集中式信息系统(EAS系统)与集团运营决策支持数据平台。 这一系统不但能及时反馈全国各个区域市场销售状况和经营数据,而且还能直接观察到养殖户联网猪舍每一头猪的养殖数据。 在温氏“起家之地”簕竹镇石头冲村,“自动化养鸡示范户”温志开的妻子向南方周末记者展示,2012年前他们两夫妻一起能养六七千只鸡,而她现在一个人管着三个大棚里的18000只鸡。 骑着摩托刚从山上回来的温志开则告诉记者,空下来的他在2013年又包了几十亩林地种桉树,“两年后就能砍了,到时看看能赚多少。” 这种自动化改造,大大解放了农户的生产力。养猪户黄植强的一栋自动化猪舍可养猪1000头,只需他一人管理;而另外两栋尚未完成改造的传统猪舍,一共只能养800头猪,还需要另外请两名工人。 前述畜牧部门负责人则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新兴县现有八千余户养鸡户,多年以来平均养鸡规模在六七千只,“孩子们都出去打工了,两个人在家也只能养这么多”。但是随着自动化养鸡技术的推出和不断完善,近两年养鸡规模达到3万-5万只的“大户”已经有两三百户了。 “前两年温氏给我一个数据我不信,打电话到养户家问他养了多少只鸡。”该人士说,他看到的数据是3万只,但到打电话时才发现“人家已经养到5万只了”。 “养鸡和养猪都是周期性很强的行业,你可以适应周期但不能回避周期,”梅锦方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像2013年和2014年就是“鸡周期”和“猪周期”共同的低谷,对企业利润影响很大。对此温氏通过这些信息平台所作的前期信息搜集分析,一方面控制规模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则利用多元化金融工具进行投资套保以减少损失,“前两年我们养殖业收益才两三亿元,但投资收益也搞了几个亿,对利润下滑有个缓冲作用”。 与此同时,温氏对养殖户们的收购价格仍然稳定上涨。“涨幅也许不太大,但是能保证你劳有所得。”梅锦方表示。某种意义上,庞大的温氏集团就象市场波动的“缓冲器”与“安全垫”。 环保中的危与机 “既然规模化养殖已经成为关键,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中小规模的散养户?” 面对南方周末记者的这个问题,梅锦方沉吟片刻:“不好找地”。 这是温氏面对的新问题。 随着近年农村土地功能调整和流转增加,养殖大户们不时发现自己看上的地因为是基本农田而没法承包。 同时,随着各级政府对环保的重视,许多地区划定了严格的“限养区”和“禁养区”,养殖规模也难以扩大。 “2000年前你来新兴,一进城就闻到满街的鸡猪屎味”,前述畜牧部门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因为当时没有相应环保政策,许多有机肥加工厂把收来的粪便堆在街道旁晾干,“连新兴本地人也受不了”。 但现在,“满城粪味”在新兴已成历史,近两年又成立了新兴江环境治理办公室,“把沿江附近的养殖场都清理了”。 环境治理的效果有目共睹,但对于农户们而言,“环保指标”却成了他们扩大养殖规模“政策红线”。 养猪大户为黄植强为南方周末记者算了一笔账,算下来是一户养500头猪(一年两栏1000头)还不如出门打工划算,因此散养户近年逐渐出现“弃养”现象。 他指着自家猪场旁边一片抛荒的耕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没法包下来,是因为“没有指标”——这个指标,是指政府根据猪场的粪便污水处理能力,为猪场设定的“养殖上限”,要提高养殖数量,就必须相应提高环保排污处理能力。 黄植强说,猪粪可以通过固液分离机干燥后作为有机肥或鱼饲料,比较难处理的是猪尿和污水——必须在净化池中通过水浮莲等植物分解后,再排入鱼塘进行二次“生物净化”,此后才能排入沟渠,“直接排放是要罚款甚至关场的”。 但对温氏股份而言,“环保红线”并非仅仅意味着成本与风险。 梅锦方坦承,由于畜牧业的环保概念刚提出不久,公司在这方面“找不到什么现成的经验和技术”,只能自己摸索创新,比如联合技术研究部门对各种地理和气候环境下的环保模式进行专项研究,设计出符合不同区域特质的环保技术体系和实施标准。 就在黄植强的养猪场旁,南方周末记者看到一个桶状的设备。“那是温氏在这里测试的净化装置”,黄植强说,公司技术员已经来“搞了好几个月”,现在的净化效果还不太理想。 “你看外边玻璃管里的水还是黑的,什么时候能变成透明的,就表示这个水可以直接排放了。”黄植强听说,温氏最近在韩国找了一家技术公司合作,“过几天可能韩国公司的技术员也会来这里”。
封闭式养殖 长岭县农民养鸡“生”出“致富蛋”
赵显中是一位规模化养鸡的大户,曾经的他以散养鸡的方式慢慢的到规模化养殖不仅养出了自己的一条致富路,还带动了村民一同养殖。如今他养的鸡采用全封闭式养殖,严禁外人进入,按照严格的规定养出健康鸡。 全封闭式的鸡舍内,上万只蛋鸡正在吃食。在这个全封闭式的鸡舍内,温度、湿度、光照、饲养都有严格的规定。喂食、喂水,只需要饲养员在外面按下按钮,鸡舍内严禁外人进入。 这个机械化养殖场位于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新安镇长发村,养殖场场长赵显中完成了从最初的散养蛋鸡到如今规模化养殖的跨越。经过多年的打拼和磨砺,赵显中将当初的几百只蛋鸡场,采取滚雪球的方法逐步扩张,发展到现在上万只鸡的现代化养殖场,赵显中也摸索总结出了自己的“致富经”。 借钱建鸡舍 走出一条致富路 赵显中是新安镇地地道道的农民,一直在地里为生计忙碌着。多年前,他看到外地农民靠蛋鸡养殖发了财,到外地走访蛋鸡养殖户,求取蛋鸡养殖的经验和技术。他暗暗地下定决心,走上了蛋鸡养殖这条致富路。当时,赵显中家里并没有足够的资金,他跑遍亲戚家,凑了几万元钱。建了规模不大的鸡舍,剩下的钱购买苗鸡、养殖蛋鸡技术的资料、饲料和防疫药剂。赵显中起早贪黑,喂鸡、定期清洁鸡舍、给生病的鸡喂药,一边养鸡,一边刻苦钻研养殖技术。 前几年,鸡蛋的市场价格大幅度下降,一年下来,赵显中赔了近百万元钱。这给养殖场带来了不小的打击,但赵显中从未想过放弃,硬是咬牙坚持下来。去年,养殖场迎来了新的生机。赵显中几经考察,决定建全封闭式鸡舍,采取现代化养殖技术。养殖场选了新场址,建起了两栋鸡舍,可容纳两万多只蛋鸡。养殖规模扩大了,销售渠道就打开了。没到鸡蛋出舍的时候,就会有批发商上门取货,销往全国各地。养殖场走上了正轨,但赵显中却不敢放松。他每天起早贪黑,细心观察鸡的生长状况、采食量、产蛋量,以及饲养环境的温度、湿度,并认真做好记录。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创业。 扩大规模 带动乡亲奔富路 “一人富了不算富,咱要带动农民都走上富裕路。这是赵显中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养殖场的二期扩建已经在他的计划中,他的目标是要达到七万只蛋鸡的养殖规模。 预计明年,将会有更多的全封闭鸡舍投入使用。赵显中说,他要带动周边村民共同养殖蛋鸡致富,将新鸡舍提供给村民使用,并提供技术指导。周边村民无论哪家想走养鸡致富这条路,都可以来他家学习,他会手把手传授,耐心细致地讲解。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李金龙药膳土鸡养出致富路
用草药养鸡有毒吗?可以吃吗?一次不经意的邂逅,李金龙与土鸡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找寻到了养殖药膳土鸡这条路打造了自己的致富路。 一大早,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左旗巴润别立镇塔塔水嘎查龙鼎药膳土鸡珍禽养殖场就来了很多开车买鸡的人。“销量还不错,一个月基本上能接五六十笔订单,现在场里鸡已经销售了70%左右。”养殖场负责人李金龙说。 走进养殖场,几百只被放养的“草药鸡”在草地自由刨食,值班室旁边的库房中,除了饲料外,还堆积着大量黄芪、甘草、苁蓉等常见中草药。“这些鸡都是吃中草药长大的,从来没用过抗生素,也没打过预防针。”李金龙说,“用中草药喂养的鸡,瘦而且有滋补作用。更重要的是,食品安全有保障。”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李金龙不经意间邂逅了养殖药膳土鸡珍禽这条路子。“偶然看到中草药养鸡的案例,当时自己也有很多疑虑。我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并且带着疑问,找了中医,把自己的想法和担心都告诉了大夫。”得到中医的肯定后,李金龙更加坚定了养殖药膳鸡的想法。在家人的支持下,2015年4月份李金龙进购了珍珠鸡、土鸡、贺兰山野鸡、乌鸡等共1000只。 因为鸡肉的肉质好,又是近乎原生态的养殖,李金龙的鸡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就广受食客们的青睐。“2015年只试养了1000只,今年我计划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争创巴润别立镇绿色生态产品品牌。”李金龙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
原鸡是家鸡的祖先,因其啼声似“两杂茶花”故又名茶花鸡
原鸡是家鸡的祖先,因其啼声似“两杂茶花”故又名茶花鸡。公鸡体羽上体多红色,下体黑褐色。茶花鸡母鸡体羽上体大都黑褐色,上背黄而具黑纹,胸部棕色。该鸡成年公鸡体重1-1.5公斤,5月龄开啼。母鸡体重1-1.1公斤,6月龄开产,年产蛋130-150枚。蛋重约38克,蛋壳呈深褐色,孵化期21天。人工饲养原鸡具有适应性广、生长快、饲养粗放、采食量少、成活率高等优点。 大铜锤农场 寻常略大(雄鸟70厘米,雌鸟42厘米)的家鸡野生祖先。雄鸟上体力具金属光泽的金黄、橙黄或橙红 原鸡色,并具褐色羽干纹。脸部裸皮、肉冠及肉垂红色,且大而显著。飞羽褐黑色,具栗色外缘。尾羽黑色具金属绿色光泽,中央两枚尾羽最长,下垂如镰刀状。下体褐黑色。脚蓝灰色。雌鸟上体大部黑褐色,上背黄色具黑纹,胸部棕色,往后渐变为棕灰色。 虹膜-红色;嘴-角质色;脚-蓝灰色。 叫声:只在春季繁殖季节鸣叫。雄鸟叫声如ge ge–ge ge中间有一明显停顿,最后的ge 非常短,如家养公鸡缩短的叫声。 茶花鸡头具肉冠,喉侧有一对肉垂,是本属独具的特征。雌雄异色。雄性羽色很像家养的公鸡,最显著的差别是头和颈的羽毛狭长而尖,前面的为深红色,向后转为金黄色。这些狭尖的长羽 ,从颈向后延伸,覆于背的前部,比家鸡更为华丽。尾羽和尾上覆羽均黑,并具金属绿色反光,羽基白色,飞时特别明显。雌性与家养的母鸡相似,体形较雄性小,尾亦较短。头和颈项黑褐缀红;颈羽亦特长,轴部黑褐而具金黄色羽缘。
峨眉黑鸡是四川盆地周围山区数量较多的黑鸡的优秀类型
大铜锤农场 峨眉黑鸡是四川盆地周围山区数量较多的黑鸡的优秀类型,系地方良种之一。主产于峨眉、乐山、峨边三县沿大渡河山区。分布于四川盆地周围山区。据1980年在中心产区峨眉的龙池、乐山的沙湾、峨边的毛坪调查,共有峨眉黑鸡l万6千余只,占当地养鸡总数的10.93%。 峨眉黑鸡体型较大,体态挥圆,全身羽毛黑色,着生紧密,具金属光泽。大多呈红色单冠,少数有红色豆冠或紫色单冠或豆冠。肉垂、耳叶、脸部红色,也有少数呈紫色。虹彩橘红色少数栗色。喙角黑色。部分有胫羽,胫趾黑色,极少数额下有胡须(髯羽)。皮肤白色偶有乌皮肤个体。公鸡体型较大,梳羽丰厚,镰羽发达,胸部突出,背部平直,头昂后翘,姿态矫健,两腿开张,站立稳健。 峨眉黑鸡就巢性不强,据产区调查,农民一般将就巢母鸡的脚拴着,罩于阴凉处3-6d即可醒巢,7-10d即可恢复产蛋。每窝蛋为15个左右,年平均产蛋量为120个左右。蛋重平均为53.84g蛋壳褐色或浅褐色。蛋形指数为1.34。蛋的组成,蛋白占57.20%,蛋黄占31.4%,蛋壳占11.39%。说明蛋壳重比例较高。 峨眉黑鸡公母配种比例为1:8-12。产区普遍采用母鸡天然孵化,每窝孵蛋为12-14个,从产区引种到成都电孵,种蛋受精率为89.62%,受精蛋的孵化率为82.11%。人工育雏,30日龄育雏率为93.42%。
美国将实行“家禽屠宰检验现代化”的法规
在五月中旬左右,某媒体称,美国将在今年7月1日起,将针对家禽绞肉产品和鸡肉块产品实行新的、更为严厉的沙门氏菌和弯曲杆菌控制标准。这部名为“家禽屠宰检验现代化”的法规,要求鸡肉块产品中沙门氏菌的控制标准为15.4%,要求弯曲杆菌的水平控制在7.7%。加工厂将有90天的时间对食品安全系统进行有效的改善,否则将会面临强制措施。
大学生村官当“鸡倌” 称创业经历比啥都珍贵
“现在是冬天,草已经枯黄了,可是夏天这里的杂草有一人多高呢,草丛里传出各种虫子的叫声。”胡骏指着在枯草上到处跑动觅食的七彩山鸡说,去年7月买来第一批鸡苗,放进草丛后,没几天,草丛里再也没有虫声了,全被吃掉了。 胡骏额头上的伤疤还很明显,这是前几天他跟另一位大学生村官刘文强开着电动三轮车往鸡舍送稻草时、一头栽到山坡后留下的。这位2013年8月成为南京市高淳区桠溪镇观溪村大学生村官的帅气小伙子,去年跟镇里的另外两位大学生村官一起开始养鸡。 “怎么想起养鸡的呢?”记者问。 “我在村里当村主任助理,除了本职工作外,还有空余时间。我想,带头创业也是大学生村官的本职工作之一,几个人一合计,凑了7万元,我出了4万元,办起了养鸡场。” 鸡舍建在离村庄一华里的山坡上。鸡苗是去年7月从溧水区一家苗鸡公司进的,第一批进了100只鸡苗,是脱温苗种(在保温室中度过15—20天,不再需要保温,可以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鸡苗),每只20元,其中有30只是公鸡。村里有个30多岁的年轻人陈松也想养鸡,自告奋勇义务帮着照看鸡舍。开始一切都很正常,野性十足的七彩山鸡抗疾病能力很强,除了在鸡舍栖息,更喜欢在野草丛生的“运动场”上活动。 没想到9月中旬的一个早上,陈松打电话给胡骏,说莫名其妙死了四五只公鸡,胡骏忙喊上镇畜牧站的技术员赶到养鸡场,仔细查看后发现,死鸡背上全是啄伤的痕迹,鸡场里到处是飘落的羽毛。技术员说,公鸡开始发育了,七彩山鸡野性强,为了争夺配偶,会出现残酷打斗,这些公鸡都是打斗而死的,要适当把公鸡隔离开来。 10月下旬的一个早上,胡骏来到养鸡场,发现又有几只山鸡死了。他赶紧又打电话请来技术员,技术员看了后发现,每只死鸡的颈子上有明显咬痕,把死鸡解剖了一看,一点血都没有。“是黄鼠狼干的。”技术员说,黄鼠狼袭击家禽,专门吸禽类的血。胡骏和同伴晚上蹲守在养鸡场,果然看到有黄鼠狼从养鸡场西面的铁丝网下钻进来,原来,黄鼠狼居然在铁丝网下打了一个洞!加固了铁丝网后,胡骏听当地老乡说,养几只鹅可以防黄鼠狼,因为鹅听觉灵敏,如有黄鼠狼进来,鹅的叫声可以吓退它们。因此,开春时鸡场准备买几只苗鹅看家护院。 为了保证山鸡吃到“野食”,胡骏和同伴找到一位养蚯蚓的朋友,要了很多蚯蚓,晒干后磨成粉,拌到鸡饲料里,山鸡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10月,母鸡开始下蛋了。胡骏和同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母鸡会偷鸡蛋!他们注意到有的母鸡明明下了蛋, 可是第二天去看时,窝里的鸡蛋却不见了,倒是看到另外几只母鸡的窝里有好几个鸡蛋,母鸡心满意足地趴在鸡蛋上抱窝呢。“到现在我们都弄不清楚母鸡是怎么把鸡蛋弄到自己的窝里的。”胡骏说,是用鸡喙叼的呢,还是用爪子滚动鸡蛋的?“反正看到抱窝的母鸡母性洋溢的样子很可爱。” 卖鸡和卖蛋成了胡骏和同伴们很快面临的难题。他们联系了溧水区晶桥镇的一家超市,把鸡蛋包装好,每箱分别为36枚和48枚,售价分别为112元和144元,没想到卖不动。后来他们才反应过来,山鸡鸡蛋属于高端农产品,小镇的消费者一般是买不起的。他们开始去企业推销,销路倒不错。到了出栏时间,他们把山鸡抱到桠溪镇慢城旅游区的大山农家乐集中区,2斤重的母鸡每只卖100元,2斤半的公鸡每只120元。游客看到羽毛这么漂亮的鸡,都很喜欢,买的人不少。到11月初,山鸡和鸡蛋全部卖完。胡骏和同伴算了一下,除了喂养成本和损耗,一共赚了2000多元。他们接着又进了500只山鸡鸡苗,不过这次进的不是脱温鸡苗,因为他们自己已经掌握脱温技术,每只苗鸡只要4.5元。 养过一茬鸡的胡骏俨然成了养鸡专家。他说,工厂化繁殖的苗鸡脱温时,是单独放进鸡笼的,鸡与鸡之间没有“感情”,所以公鸡长大后会打斗。他们购进的第二批苗鸡,脱温时就在一起,互相之间有“感情”。第二批苗鸡现在也进入发育阶段了,公鸡之间都很友好,没出现打斗现象。而且,从小养起的鸡“智商”比较高,会按时回到窝里,不像半大不大买来的鸡苗,比较笨,下雨了都不知道躲进鸡窝。山鸡喜欢席草而居,因此他们收集了很多稻草给鸡做窝。 过完春节后,胡骏和同伴打算养2万羽跑山鸡。鸡场附近有一个60来亩的苗木基地,搞苗木的是本村一农民,他愿意无偿将苗木基地作为放养跑山鸡的场地,因为鸡粪可以肥田,鸡还会吃掉害虫。“养殖规模扩大后,我们想聘请村里的低保户、空巢老人看管跑山鸡。”胡骏说,至于销售渠道,肯定也要改变。眼下他们正与区商务局主持的淘宝高淳馆协商,想进驻高淳馆卖鸡蛋和冷鲜鸡。 “赚钱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胡骏说,作为大学生村官,他和同伴早晚是要离开现在任职的村的,之所以养鸡,是想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创业艰辛。如果创业成功,就可以带动村民一起参与。目前他们已经注册成立了合作社,并与一些村民达成意向性协议,开春后吸纳一批农民一起养鸡,而他和同伴则主要负责寻找销售渠道。“短短半年时间,我们学到了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这种经历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
广西龙州采取了“口头考试”提供鸡苗的扶贫帮扶模式
目前龙州县水产畜牧兽医局已经在八角乡、上降乡、水口镇3个乡镇采取了“口头考试”的扶贫帮扶模式,“想领养,先考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此模式还将在全县另外9个乡镇陆续铺开。 村民因为是免费获得种鸡,往往不加珍惜,怎么办?想摸清贫困户是不是真心“要脱贫”,怎么办?想知道贫困户是否真正掌握或了解了养殖科学方法技术,怎么办?其实,有个办法比较简单实用:考试。 “不过这种考试也有讲究,要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考试,而是结合实际采取‘口头考试’的形式。”近日,龙州县水产畜牧兽医局养殖技术员李丰介绍说。 据介绍,由于养殖扶贫工作面对的是农村贫困人口,往往文化素质较低,动笔能力也较低,采取“口头考试”形式更符合农村实际。具体说就是谁想养鸡,就必须得在都想养鸡的大伙面前口头说说怎样养鸡,有没有决心和信心,日常怎样喂养,怎样管理,鸡生了病怎样办,该向谁求助,而且保证“不得随便杀鸡来下酒、解馋”。 这种不用动笔的“考试”形式,相当于当事人在大伙面前“承了诺、画了押”,日后如果做不到或者做不好都会在面上心里“不好过”,也容易在左邻右舍中形成言而无信、出尔反尔的不好形象。 “原以为不会有贫困户来参加这种不一样的‘考试’,谁想参加的还比较多,超乎我们的料想。”李丰表示。因为大家都想获得免费的鸡苗种鸡,但现在政府又创新了扶贫模式和思路了,不再像以前那样随随便便发给了贫困户就完事了。 要想有所收获就要有所付出,目前的龙州县农村贫困人口已初步形成了这种“天经地义”的共识。自然,“口头考试”也是一种付出。 据了解,目前龙州县水产畜牧兽医局已经在八角乡、上降乡、水口镇3个乡镇采取了“口头考试”的扶贫帮扶模式,“想领养,先考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此模式还将在全县另外9个乡镇陆续铺开。 “政府免费给我们提供鸡子帮我们想办法脱贫,我们表明一下态度和决心还不应该?又不难做到,把自己所想的、所知道的讲出来就是了。”对于“考试”,八角乡龙边村村民许培威近日表示。 在龙州农村,不单想养鸡要“考试”,是否真正掌握了养鸡技术也要通过“考试”来验证。据悉,在必要的养殖培训结束后,水产畜牧兽医局相关工作人员会提出一些日常养鸡容易遇到的问题让参加培训的贫困户口头回答。比如“当鸡拉屎出来呈绿色时怎么办?一般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该怎么做?”一类的问题,当事人要当场口头说出一个子丑寅卯来,回答不出来就意味着还目前你还不适合于养鸡,还需继续参加培训才行。 为了“面试”时能“一次过、不麻烦”,培训上课时大家都认真听讲,不再只是单纯的为了领取那一天几十块钱的“误工补助”而来了。据说,有些事先没有报名参加培训的村民也来了,而且不要所谓的“误工补助”,只求学得相关的养鸡知识。 龙州县务求“先在贫困户思想上解决扶贫问题”,不走过场、不做“甩手掌柜”。 “为了更接地气,我们要求技术人员要讲当地土话,不会土话的要加强学习,不仅培训上课时讲,‘口头考试’时也要讲。这样也比较容易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从而不断形成共谋脱贫大计的发展合力。”龙州县水产畜牧兽医局局长姚新说。
澳大利亚将统一“走地鸡蛋”标准
澳大利亚小企业部长兼助理国库部长凯莉·奥德怀尔31日说,将采取全澳统一的“走地鸡蛋”标准。这一规范市场之举,有助于促进行业创新与投资并提升消费者的信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