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江门市食品药品监管局陈副局召集相关各局领导在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召开工作协调会,会上主要计划部署如何继续推进家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工作。
会议传达了省食安办《关于转发江门市2016年第一季度家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工作进展情况报告的函》,通报了受理12345政府热线投诉举报情况,听取了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食安办和市农业局、市卫生计生局、市工商局2016年1-4月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
会议指出,省食安办向各地级以上市、顺德区食安办转发了《江门市2016年第一季度家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充分体现了省食安办对我市该项工作的高度肯定,既是鼓励也是压力,我们要将省食安办的表扬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工作中还有不少不足,要以此为契机,狠抓各环节的落实,确保我市家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工作有效推进。
陈副局强调,一是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二是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狠抓冷链配送环节;三是要进一步落实责任,加大执法力度;四是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形成整体合力;五是要进一步加强宣传,落实信息报送。
Related Posts
江苏淮安:大学创客返乡当“鸡司令” 带富村民
随着国家对大学村官返乡创业的扶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回到自己的家乡开启了创业路途。今天本文的主人公是一位获得青年创客大奖创建养鸡合作社带动村民共同致富的大学生村官朱超。 2011年,大学生村官朱超带领村民成立了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官滩戚洼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由此踏上了创业之路。如今,该合作社年出栏肉鸡量达200万只,年利润达300余万元,合作社成员户均收入达70000余元。在去年年底落幕的盱眙县首届青年创客大赛总决赛中,朱超又凭借该项目勇夺一等奖。回顾几年来的创业经历,朱超深有感触地说,年轻人应当志存高远,即使吃苦受累,也不要放弃梦想,因为阳光总在风雨后。 借钱创办合作社 2011年7月,朱超从南京审计学院毕业时,曾有机会留在南京,但他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家乡盱眙,在官滩镇戚洼村担任村官。 来到戚洼村后,朱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开展工作。他通过走访发现,有几户村民挂靠在一家养殖业龙头企业下面养鸡,这些养殖户的年收入是普通种植户的年收入的十几倍。这让他找到了事业的切入点——养鸡。 朱超又想起了入职前曾经参加过的创业培训,其中提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创业模式的种种优势,一条创业路径渐渐在他的心中清晰起来,那就是动员村民成立合作社,与大企业合作,共同养鸡致富。 说干就干,朱超马上找到韩伟松、田广亮、韩先密等几位熟悉的村民进行动员,谁知却被当头泼了冷水——“你让我们投资十几万元盖鸡舍养鸡,你自己怎么不干?” 让别人跟你干,你先做给别人看。然而,钱从哪里来呢?朱超没有积蓄,只好东挪西凑,最后向亲戚借了50000元,又从银行贷了10万元贴息贷款,这才凑齐了创业启动资金。很快,1000平方米的标准化鸡舍拔地而起。村民们看到他是“玩真的”,对他的提议也开始慎重考虑了。戚洼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终于得以成立。 合作社带富村民 盱眙县老子山镇的陈涛原来是洪泽湖上的渔民,他的妻子是戚洼村人。他来看老丈人时经常听到村民议论养鸡的经济效益,与捕鱼一比较,他觉得养鸡挺好。后来,他经过咨询了解后加入了合作社,一次性拿出积蓄建了三座标准化鸡舍,目前年盈利20多万元,成了养殖户中的佼佼者。 在朱超的带动下,先后有42户、100余名村民加入合作社,从事肉鸡养殖业。目前,该合作社总投资达561万余元,标准化鸡舍面积达160亩,年出栏肉鸡量达200万只,年利润达300余万元,合作社成员户均收入达70000余元。戚洼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肉鸡养殖基地。 合作社的运行也催生了“抓鸡队”、“防疫队”、“运输队”、“鸡屎队”等有趣的后勤队伍。顾名思义,“抓鸡队”专门负责将出栏肉鸡捕捉、装笼、装车;“防疫队”负责打针防疫,给小鸡修嘴;“运输队”负责输出成鸡,运回鸡苗;“鸡屎队”则负责收集鸡屎,然后销售给化肥厂。 这些后勤队伍全都由戚洼村的残疾人或就业困难人员组成,他们平均每月都有2000元左右的固定收入,大大缓解了生活压力。比如“运输队”队中的张平松,原来在外打工,种田不方便,也无法照顾一家老小,现在他买了农用车帮助合作社搞运输,赚钱不比打工少,还可以照顾家庭。 创业不怕“人在囧途” 说到养鸡,真不容易,朱超凡事亲力亲为,尝尽了苦头。夏天,室外气温有33℃,鸡舍内的温度至少有37℃,他每小时都要进棚一次,把鸡赶起来活动,给鸡喂水,让鸡降低体温。做完这些事,他的身上都湿透了,时间一长,身上长满了痱子,而蚊虫叮咬更让他满身是包。冬天,他半夜还要起来查看鸡舍内的温度,以便及时加温,否则小鸡会被冻死。 苦点累点还没什么,真正考验人的是无处不在的风险。2013年爆发禽流感,草鸡、草鸡蛋销路顿时受阻。当时,存栏肉鸡卖不出去,就开始生病,每天损失上百只,最后朱超带着病鸡去扬州大学找专家开了特效药才控制住局面,那次几乎赔本。 还有一次去南京送货,上演了一出“人在囧途”。当时,朱超和伙伴前一天晚上装货一直忙到凌晨一两点,第二天一大早7点半就出发了。回来的路上,他闻到车里有糊味,停车一看,发现水箱漏水了。于是他赶紧就近驶离高速公路,谁知刚出收费站车就熄火了。他把车推到路边,等修理厂派人来,一直等到深夜才到家。 回顾几年来的创业经历,朱超深有感触地说,年轻人应当志存高远,即使吃苦受累,也不要放弃梦想,因为阳光总在风雨后。 踏上电商新起点 “我投身创业,既有外在激励,也有内在激情。”朱超说,在入职培训时,他就接受了创业方面的培训,也聆听了一些大学生村官前辈的现身说法,就此萌生了创业念头。在带领村民创业的过程中,他得到了很多上级部门和领导的关心、支持,这些都转化成他干事创业的动力。 投身创业也让朱超收获了人生的精彩。他连续多年被评为“盱眙县十佳大学生村官”;2013年,他被团市委授予“淮安市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称号;去年,他又被农业部、团中央授予“第9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称号。 去年参加盱眙首届青年创客大赛让朱超受益匪浅,通过与其他选手的交流,他意识到,唯有线上线下结合才能将市场进一步拓展,虽然现在从事电商已经有些落后了,但必须抓住这最后的时机。后来,在盱眙县委组织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他依托盱眙县大学生村官电商服务中心,与事业伙伴合伙成立了淮安山里人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专门从事草鸡、草鸡蛋、龙虾等盱眙土特产的线上销售。 致富小记: 1.返乡创业,合作社起家 2.养鸡创业,带领村民致富 3.电商当起点,扩市场
石坝三黄胡须鸡名满珠三角
▲放养在荔枝园里的三黄胡须鸡。 ▲三黄胡须鸡。 ▲三黄胡须鸡脂肪少、肉质鲜美。 提及博罗县石坝镇,三黄胡须鸡不可不提。经过近百年的传承与发展,石坝三黄胡须鸡已成为该镇的一张名片,不仅是当地农户的致富宝,还是招待八方来客的美味佳肴。 收入可观,农户几乎每家都饲养三黄胡须鸡 记者日前来到博罗县石坝镇龙口村,当地村民老涂正在荔枝园里给放养的三黄胡须鸡喂食。见着主人端着美食过来,它们张开翅膀成群结队地飞奔而来。 望着羽毛金黄、活力十足的三黄胡须鸡,老涂心里乐呵呵的。“今年,鸡的价格比较平稳,每公斤保持在30元左右,比去年好多了。”他饲养了2000多只鸡,出栏时每只约1.5~2公斤。照此计算,可为他带来9万~12万元的收入。 在石坝镇,几乎每家农户都饲养三黄胡须鸡,不少人依靠饲养三黄胡须鸡致了富。 抱团发展,农户养殖风险降低 老涂今年才40出头,因养了20多年三黄胡须鸡,养殖经验丰富,被村民称为“老涂”。20多年里,他从单兵作战,到现在成为公司加盟户。“单兵作战在技术、销路方面处于劣势,风险更大,加盟公司团体作战,风险转移了,养殖户承担的风险就小了。” 老涂口中的公司就是石坝镇三黄畜牧有限公司,是惠州市农业龙头企业,也是广东省推广三高农业技术的示范生产基地之一。有了龙头,很多养殖户都加入进来了,按照 “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抱团发展。目前,已有1000户农户参与养殖。 “公司统一提供种苗、饲料,按统一的模式饲养,统一销售。”该公司副总经理傅光华说,农户的三黄胡须鸡所喂养的是由公司统一调配的有机饲料,不放添加剂,在果园或者山上进行放养,需要100多天才能出栏销售。“这样饲养出来的三黄胡须鸡羽毛光泽好、脂肪少、肉质鲜美、有韧性。” 还有些农户自己成立专业合作社,实现抱团发展。涂福来就是其中一个,他组织当地鸡农成立博罗县石坝镇福来土鸡农民专业合作社。加盟的养鸡户由合作社统一提供鸡苗、统一提供饲料配方、统一销售、统一山坡放养、统一鸡舍。 游客捧场,年出栏量达650多万只 质量有了保证,石坝三黄胡须鸡受到广大消费者的信赖。不仅博罗县大小饭店都从该地购买鸡,东莞、深圳等地的酒店也慕名前来采购。“这些鸡肉质好,消费者都喜欢。”东莞一酒店老板洪先生说,他每个星期都要过来购买一批石坝三黄胡须鸡。 三黄胡须鸡在当地有白切、焖煮、窑、炒等10多种做法,可做出多道美味佳肴,适合不同人的口味,成为游客必点的特色菜。 有了酒店、游客等的捧场,石坝三黄胡须鸡的年出栏量达650多万只,为农户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知多D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石坝三黄胡须鸡就作为广东省名地名鸡出口香港。石坝三黄胡须鸡名满珠三角,是惠州市“我最喜爱的惠州十大品牌农产品”之一。正宗的石坝三黄胡须鸡,从外表看,黄羽、黄啄、黄脚,下巴有胡须;从体重看,个头较小,一般在3~4斤左右;从肉质看,脂肪少且肉质鲜美。
土鸡蛋的营养所在
胡须鸡所产的土鸡 蛋100克食部含量 可食部分34%,水分74.2克,蛋白质21.5克,脂肪2.5克,糖0.7克,热量111千卡,钙11毫克,磷190毫克,铁1.5毫克,胡萝卜素0,硫胺素0.03毫克,核黄素0.09毫克,尼克酸8.0毫克,维生素C-,维生素A-,粗纤维0,灰分1.1克。
大铜锤农场配送的创业故事–年轻夫妻回乡送“外卖”
回乡创业的袁绍洪夫妇。 穿上粗布衣,到农场喂鸡,给青菜浇水;开着私家车,拎着鸡、鹅送货上门。昔日,坐在办公室、衣着光鲜靓丽的80后外贸业夫妻——— 袁绍洪、张秋红颇让朋友、亲戚羡慕。如今,他们却回到家乡博罗送起了“外卖”,开启二次创业征程。缘何?只因他们看上了生鲜农产品的OTO模式,希望在家乡打拼出另一番天地。 外贸遇冷、小孩犯病,夫妻回家打拼 “老板,给我送两只鸡,杀好,下午5点要。”货刚送出,网上订单又来了。张秋红马上致电还在送货途中的丈夫袁绍洪,并叫师傅宰杀。 回到公司,顾不上喝水,袁绍洪又拎着刚宰杀好的鸡出去了。 望着丈夫奔波、忙碌的身影,张秋红不禁有些心疼和犹豫:外贸生意已步入正轨,一年少说也有几十万元收入。如今,投身新的领域,四处奔波,钱也还没有赚着,是否要坚持? 袁绍洪是一个朴实、勤快、有干劲的农村小伙。他2005年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创业,一直致力于净水器、空气净化器等产品的外贸,夫妻俩在广州等地打拼多年,也小有成就。 近些年,受全球经济大形势影响,外贸业务不如从前了。2015年,小女儿动了两次手术。而他们夫妻俩长期在外,不能很好地照顾小孩。“给予小孩更多的爱,让小孩更好地成长。”越来越占据他们的心。 于是,他们萌发了回家乡打拼的念头。 涉足生鲜产品OTO,两人身兼数职 去年9月,袁绍洪和同学张小伟聊天时得知,目前博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电商等都在蓬勃发展,张小伟就在博罗县麻陂镇坳头村经营了鸡场多年。 尽管张小伟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饲养方法,用玉米粉、糠等自己调配的食物喂胡须鸡,养出的走地胡须鸡也颇有口碑,可是销路时好时坏。如何破解这个难题,也让张小伟有些头疼。 “互联网+”是个不错的选择!两人一拍即合。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调研,袁绍洪发现博罗县城内生鲜农产品OTO销售模式还有待开发,他们觉得这大有可为。 袁绍洪和张秋红毅然将外贸公司搬回家乡,并在家乡再次创业。 做电商宣传必须到位。有着多年外贸经验的袁绍洪在网站宣传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于是,他白天忙外贸公司的事情,晚上加班做生鲜农产品网页,推广自己的网页,每天忙到深夜。如今,他的生鲜农产品在百度等搜索惠州生鲜农产品都排名靠前。 张秋红则身兼数职,既要做好外贸公司的会计、出纳,还要做好生鲜农产品配送的接线员、送货员。 今年1月,他们的生鲜配送公司正式成立,取名为大铜锤配送,通俗易记。“这也是对自己的寄语。”袁绍洪说,做事业就得脚踏实地,一锤子一锤子做实。为此,前期,接单、送货、策划推广,两人包办。 扩大经营范围搞生鲜蔬菜OTO 虽说两人都是博罗人,但是读书后就少在家乡,对日新月异的家乡还是有些陌生。熟悉环境、认路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要务。袁绍洪告诉记者,有一次,他们送货到罗阳镇小金片区,打了10多个电话,兜兜转转半个小时才找到客户的家。“更郁闷的是,刚把货物送到一个地方,等下又接到同一个地方的订单,又得跑一次。” 由于工作日袁绍洪更多的精力放在外贸公司,配送的任务很多时候都落在张秋红身上。她调侃道:“开着私家车送货,特别是送活鸡的时候,不仅车上都是鸡粪味,我身上也都是,我都成了‘市场大妈’了。” 一个多月下来,他们的业务量只有两万多元。张秋红说,除去油费,基本就没了,“没挣到钱不说,也休息不好。”原来,经常午休时有客户会下订单,有时候刚躺下电话就来了,又得爬起来,记录好。 “刚开始是这样的了。”袁绍洪说,“这是个朝阳产业,我看好它。”他告诉记者,目前,他的生鲜配送公司只是在试运行阶段,主要搞生鲜鸡、鹅的配送,鸡、鹅熟食配送,网上下单即可送货到家。所有工作,他们两夫妻都亲力亲为,包括送货、策划和网上营销。他们将总结前期经验,对物流网络进行重新规划,聘请专人配送。 接下来,他将扩大范围,自己经营菜场,在县城内搞生鲜蔬菜的OTO。目前,他们已经在麻陂镇的农场内开始种植蔬菜。 知多D OTO OTO商业模式是一种新诞生的电子商务模式,是“OnlineTo Offline”的简写,即“线上到线下”。OTO商业模式的核心很简单,就是把线上的消费者带到现实的商店中去,在线支付购买线上的商品和服务,再到线下去享受服务。 (本报采集) 本组文/图(除署名外) 本报记者贺小山 李燕文
15只鸡蛋能卖198元,嘉兴90后姑娘打造“月子农场”
一只鸡卖398元,15只鸡蛋能卖198元,这样的“天价”令人咋舌,却不但得到本地一些月子中心的垂青,还有来自杭州、上海的订单。过高的价格容易让人望而却步,传统的禽类养殖生意也一般采用大批量饲养,迅速回本的模式,但全心开发这门“高价生意”的“老板娘”说:“我要用品质、特色和实实在在的体验,让客户觉得物有所值。” 这位“老板娘”叫高磊燕,90后,她的母亲是笨天蓬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石小林,打下的“笨天蓬”品牌如今在嘉兴也是名声响亮,可是高磊燕的生意经和母亲大相径庭。 相比母亲合作社式的批量生产,她一心一意打造的“月子农场”面积只有12亩地,只做童子鸡,每一批只产500只到600只,所有的月子鸡至少饲养半年才能出售,有部分客户预约的甚至饲养一年多才出售她并不打算让所有人都接受她的“月子鸡”,而是专门针对高端孕产妇市场,有特殊需要的还能私人订制。“农产品的市场细分现在还不成熟,孕产妇市场会是一个很好的点。”看着父母经营的品牌禽类产品在互联网时代渐渐走到瓶颈期,她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来试一试,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原本学设计出身的她甚至专门去学了兽医。 走进她的农场,只见狭长的一块地里,体型不大的鸡只遍地撒欢,它们不吃普通饲料,只吃玉米、谷子、小麦,其中还拌有专门开发的中草药,除了成长中几次必要的疫苗外,完全不使用抗生素。在农场外围种了6亩桃树,只用鸡粪浇灌,形成自然生态循环。为了保证鸡的健康,“月子农场”甚至还专门开发了一套病程免疫程序,而采用的中草药配方也进行了专利申请,用这样的方式在尽量不用抗生素的前提下,提高鸡的免疫力。这样的饲养方式看着很诱人,但光饲料成本就会比普通鸡至少高一半。 与父母主要走超市、农贸市场的销售方式截然不同,网络销售和具有针对性的对点销售是她的主要开发方向,她甚至还专门制作了一部微视频上线宣传。目前,她的产品已经打入一家月子中心和一家月嫂中心,另外采用微商城开展销售,也有一些上海、杭州的顾客在当地农展会上看到她的产品后直接下单预订。高磊燕还准备以全国采购的方式,选用孕产妇适用的各类产品作为“月子鸡”、“月子鸡蛋”的“配角”,进行套装销售。而与此同时,这些被她采购的产品供应商也会在当地帮助她销售“月子农场”的产品,这样的“共享经济”更是她的父母从来没想过的,“这样的经营模式开始会投入很大,但是理顺了后期会做起来更轻松。” 高磊燕的计划是从去年10月开始,用一年时间做前期投入,包括组建团队,申请商标,研发饲养模式和免疫流程,做绿色食品及营养价值检测,进行网络营销开发,设计产品包装,确定产品内容和延伸,落实配送冷链和快递,还打算开发一套物联网程序,让顾客可以在微信后台看到生态农场实时动态。她还准备开设一家体验馆,提供产妇养生指导和“月子农场”,甚至她的目标是把“月子农场”分场开到生态环境更好的山区去,打造出更广范围、更多品类的“月子产品专供商”。
云南农妇办“家庭鹅场”,每只鹅赚16元
“去年的11月22日,我进了500只小鹅饲养,养到第86天,今年2月15日养大482只全部出售,卖了33849元,除去饲养直接成本26075元,三个月时间,我养鹅的纯利润就有7774元,平均每只鹅的利润是16.1元,养鹅真的划得来。”刘晓琳是(云南省)罗免镇高仓村委会盐水塘村的一名农村妇女,多年来都想通过饲养畜禽来发家致富,2016年,一听说县农业局、县妇联发展养鹅的事,她与家人商量后,腾出房子、场地建起“家庭鹅场”来养鹅。如今,积累了养殖经验的刘晓琳正筹划着扩大养殖规模,准备“大干”一场。 自2月开始,随着大鹅逐批出栏,富民县农业局和富民县妇联开始联合对“家庭鹅场”示范户的养鹅情况进行验收,一方面对农户进行养鹅技术指导,另一方面通过进一步落实相关数据以核算兑付给养殖户的补贴。验收组成员介绍,刘晓琳如果再加上富民县对2015年“家庭鹅场”示范户每只鹅苗6元和每亩种草250元共计3500元的政策补助后,她三个月的实际总收益达到了11274元。 2015年,富民县农业局和富民县妇联携手富民县鸣丰鹅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公司+农户”的养殖方式,在农村开办“家庭鹅场”发展养鹅示范户,帮助农村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创业、就业,脱贫致富。具体的做法是,在政府帮扶下,鸣丰鹅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每只12元的价格为养殖户提供幼鹅,农户养殖三个月后,公司再以每公斤18元的价格对大鹅进行回收,同时,富民县政府给予“家庭鹅场”养殖示范户每只鹅苗6元和每亩250元种草的扶持补贴。 按照鸣丰鹅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多年养殖的统计核算,养殖一只鹅的纯利润在16元左右。2015年,富民启动“家庭鹅场”项目后,首先发展了15户养殖示范户。 为保证养鹅技术的推广和保障养殖户的收益,富民县农业局和县妇联在完成15户“家庭鹅场”示范户遴选工作后,就着手指导养殖户按养殖条件选定养殖区域,指导示范户进行鹅脱温舍及鹅棚舍建设改造,指导示范户牧草种植。同时,富民县农业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与鸣丰鹅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派遣技术人员,组织养鹅示范户及养鹅积极分子分别在公司、永定街道的麦场村委会、东村镇的祖库村委会和中民村委会进行观摩学习及技术培训,为发展“家庭鹅场”奠定了基础。 “公司给我们的鹅苗已经做过疫苗,养起来没有多高的难度,关键是要有耐心、要细心。”祖库村委会养鹅户杨春蕾介绍,自己出600多元钱买了个加温机,小鹅经过20天的脱温后,就可以从温房里移出放养。“鹅的吃食很简单,包谷面和粗糠搅拌在一起就行。平时加点青草或青菜。”为了降低养殖成本,经朋友介绍,杨春蕾每隔三五天就到呈员区菜市场免费拉一车菜叶回来供鹅食用。“我是3月12日进的小鹅,一共进了500只,刚刚养了两个月,大的都有4公斤了。到6月份雨水多了,种的草长起来后,养殖的成本应该更低一些。”“还有一个月就有收获罗!即便政府不再补贴,养鹅也是不错的赚钱路子。”看着欢快吃食的鹅群,杨春蕾计划着进入第二批小鹅扩大养殖规模的事。 在东村镇中民村委会坝口村,养殖户阮运芬也是在今年3月进的第一批500只小鹅,她的养鹅成本可能会高一些,由于季节的原因,地里的青草还没长齐,喂鹅的饲料基本上是包谷面拌粗糠。好在,阮运芬家地多,种的包谷也多,一年种20多公斤的包谷籽,包谷收成除供应猪鸡食用外,养鹅不成问题。“下一步,我要把鹅舍重新建在林果地里,大大地围一片区域,一批养到1000只,扩大养殖规模。”虽然没有经过细心的成本核算,但阮运芬觉得养鹅赚钱不成问题。 富民县农业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杨品介绍,作为富民的一项扶贫致富项目,富民推广“家庭鹅场”,要力求做到有示范性和推广性,2015年第一批精选的15户“家庭鹅场”示范户不仅分布在人口集中的集镇,同时,类似富民最为边远的东村镇祖库村、坝口村、赤鹫镇龙源村都有养殖示范户。为了更好地方便养殖户,供应鹅苗的鸣丰鹅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供应鹅苗和回收大鹅时都是“送收到户”,这也节约了养殖户的运输成本。 杨品介绍,富民县2015年确定的15户“家庭鹅场”养殖已经起得了初步成效,15户示范户共饲养鹅苗9250只,其中8户于2016年3月已出栏3202只。而对养殖示范户的补贴工作也在相应展开,目前,第一批已出栏的8户养鹅示范户的政策扶持兑付工作已完成,其余7户也将根据养殖时限陆续进行验收兑付工作。 “‘家庭鹅场’的示范作用已经显现,在2015年15户的示范带动下,2016年已经有135户农村群众向县农业局报名养鹅,希望开办自己的‘家庭鹅场’。”杨品介绍,即便政府不进行政策补贴,投资少、循环快、见效快的“公司+农户”的‘家庭鹅场’养鹅方式都是一条很不错的致富路。杨品还介绍,目前,富民县的邻居禄劝县就是把“家庭鹅场”作为一项精准扶贫项目,从富民县的鸣丰鹅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进鹅苗,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原标题:富民县助农村妇女办“家庭鹅场”创业致富)
广东龙门小伙部队退伍,回家乡学习三黄胡须鸡养殖技术
记者在龙门县平陵镇黄沙村茶岭村民小组一开阔山坡地见到,一名身穿蔚蓝上衣的小伙子扛着饲料敲起食桶,近千只三黄胡须鸡听到声音后,飞奔来到小伙子旁边啄食。 (更多…)
为什么肉鸡变得越来越大?看完鸡哭了!
世道变了,鸡也变了。相比几十年前,今天的肉鸡身材壮了好几倍–加拿大研究人员的一项最新研究解释了为什么这些鸟越长越大。 为了进行研究,科学家饲养了三个种类的肉用鸡种:一种是1957年常见的鸡种,另一种是1978年常见的鸡种,以及2005年的常见鸡种–Ross 308鸡。照片中的三只鸡年龄相同饲养方式相同,但体型却差距明显。 阿尔伯塔大学农业科学副教授,同时也是研究首席作者的Martin Zuidhof说:“我们喂的都是完全相同的东西,也没有喂激素,唯一的区别是基因。” 由于实验中完全没有使用任何激素或者添加成分,所以可以看出鸡变大了只是因为它们生长能力更好。 (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很早以前就禁止在家禽类产品上使用激素) 研究发现Ross308鸡比1978年的鸡种大许多,是1957年鸡种的四倍大。 Zuidhof 在接受加拿大CTV采访时说:“我们以前从未测试过我们1978年的品种,但是我们认为这些鸡身上反应出来的恰恰是人类对生长速度和生长效率的历史选择。” 换句话说,今天的鸡之所以比以前大,仅仅因为人们选种的时候就挑选更大个的鸡。把这些大鸟吃下去,我们应不应该担心呢? “吃大鸡完全没有危险,”Zuidhof在电子邮件中写道,“这就好像说因为现在的胡萝卜越长越大,吃大胡萝卜就很危险一样。” 该研究发表于9月26日的《家禽科学》期刊在线版。 另一方面,动物福利分子一直认为向人类目前这么养鸡对鸡的健康不利。因为鸡的生长速度太快,肉鸡细细长长的小脚无法支撑越来越重的体重。由于肉鸡一生中大部分时间躺在地上缺乏运动,鸡越长越大,但是空间却十分狭小,再加上吃得多拉得多,十分容易传染疾病。这意味着大鸡的身体健康和心理感觉可能比小鸡更差。 除此之外,体型变大意味着这些鸡更容易患上肠胃疾病和血液疾病。 所以我们得出结论,大鸡人吃了没事,不过对鸡来说,体型那么大不是什么好事。
胡须鸡
【胡须鸡】,又名三黄胡须鸡、龙岗鸡、龙门鸡、惠州鸡,原产于广东省惠阳地区,是中国较突出的优良地方肉用鸡种。其特点是黄毛、黄脚、黄嘴并长有胡须因此而得名【三黄胡须鸡】,此级品种大小适中,体形园厚,肉质嫩滑,皮爽骨脆,鸡味浓郁,味美可口,还具有典型的无下冠、有胡须的特征,被日本家禽学者誉为“家禽骄子”。因其外貌迷人,美籍华人养鸡专家许志俭先生亦曾认为:龙门鸡是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鸡种可以媲美的优质肉用鸡。 胡须鸡 此鸡适养于亚热带,一年四季气候温和,无污染,自然生态环境是其生长条件环境。饲养者可利用山坡地、荒草地、果园、竹园等走地放养,饲料主要是各种农副产品,以粗粮饲喂,养殖150天后才能上市,是全广东乃至全中国国内养殖时间最长,且价格最高的品种。 马来西亚属于亚热带国家,很久以前就引进此鸡品种;基于其饲养时间之特性,也是我国目前价格最高的鸡种。
广东东海岛“鹅司令”致富不忘帮乡里
邓女士与丈夫刘元华养鹅已10余年 在东海岛民安街道迈旺村,每天清晨5时,养鹅人刘元华和妻子邓芬便起床了,来到池塘旁,为近2000只散养的鹅喂食。鹅只成群成片,或是在地上自由嬉戏欢腾,或是在水中扑闪着翅膀游泳,叫声此起彼伏,场面极其壮观。 今年50多岁的刘元华已经养鹅10多年,他与妻子早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养鹅经验。“从开始养鹅到现在,我们始终坚持用天然饲料为主。一日两次喂食,以青草、玉米粒等为主食,待鹅逐渐长大,再加入豆粕、骨粉多种维生素等,以增加营养,让鹅健康成长。”刘元华说,因为喂养得好,他养殖场的鹅存活率很高,并且单只鹅基本达到6公斤以上。附近养鹅人每每遇到什么难题,都会找他们一起商量解决。 据邓芬女士透露,他们的养鹅技术,是长期“锤炼”出来的。去年,台风“彩虹”刮塌了他们家的鹅棚,压死了800多只鹅苗。由于海潮把鹅场的水草浸死,他们只好把鹅赶往几公里外的地方饲养。在较差的条件下,他们还是想方设法把剩余的鹅全部养活了。 记者了解到,刘元华养鹅每年可以出栏四趟,每趟近2000只,按照目前市场价每千克27元计算,每趟的纯收入达5万多元,一年达20多万元。因为鹅的品质好,都是收购商上门收购,基本上不用他们跑市场。 刘元华养鹅养出了门道,但他并没有独享自己的成功,而是将养鹅技术毫无保留地传给周边农户,带动了多户农户养鹅致富。日前,记者在迈旺村看到,这里新建的别墅、楼房一栋栋拔地而起,据村民介绍,其中一些楼房就是村民养鹅赚钱建起的。